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
地點:陽新縣城
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
坐落在陽新縣城伏虎山上
整個陵園占地面積427畝
是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捐軀的
湘鄂贛邊區鄂東南21個縣市
30萬革命先烈而興建的
沿著中軸線往里走
就可以看到高達24.5米的紀念碑
紀念碑碑高24.5米,占地2500平方米。
碑身正面為1993年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的“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紀念碑”碑名。
紀念碑
氣勢雄偉,聳立云霄
碑身正北面是1957年10月30日
彭德懷元帥親筆題寄陽新
“先烈之血澆成了革命之花”
紀念碑后面
經過兩級綠陰如茵的草坪
就是鄂東南革命烈士紀念館
紀念館內由以
照片、圖表、文字、文物、雕塑
多媒體等多種形式
再現了1919年至1949年30年間
湘鄂贛邊區鄂東南人民革命斗爭的
彰顯了革命斗爭中犧牲的
164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
館內多處還原了歷史場景
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、董必武、吳玉章曾對鄂東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給予支持和關懷;劉少奇、葉挺、周恩來、宋慶齡、彭德懷、賀龍、劉伯承、羅榮桓、何長工、程子華、王震、王首道、王平曾在這里開展過革命斗爭。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在這里成立。這里先后誕生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、第八軍、第十五軍和獨立第三師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這里的人民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,前仆后繼、不屈不撓,進行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,用鮮血和生命在中國革命史冊中寫下光輝的篇章。
彭德懷元帥立像高3米,生動展示了彭德懷同志“誰敢橫刀立馬,唯我彭大將軍”的偉大形象。
塑像兩邊是占地達10畝的桂花林和臘梅林,象征彭德懷元帥剛直不阿的性格。
烈士紀念堂,由共和國上將、原中顧委常委王平同志題寫的堂名。烈士紀念堂高9米,占地861.25平方米。
烈士紀念堂共展出432名知名烈士生平事跡及1276名鄂東南紅軍失散人員名單和709名陽新工農積極分子名單。
為緬懷陽新“二二七”慘案殉難的
九位烈士
1996年秋九位烈士遺骨遷葬于此地
建成九烈士墓地
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和工農革命運動的不斷高漲,使得國民黨反動派恨之入骨,他們瘋狂策劃反共倒算,妄圖篡奪革命領導權。1927年2月27日,以陽新縣舊商會會長朱仲炘為首的反革命分子,經過多次密謀策劃,趁陽新革命群眾在歡度新春佳節之際,指揮百余名匪徒,手持各種兇器,按預定計劃,分三路向革命者猛撲而去。匪徒們一邊洗劫城鄉,一 邊以極其野蠻的手段,對落入他們魔掌的湖北省農協特派員成子英,縣農協秘書長譚民治,區農協負責人王得水,縣總工會組織部長曹樹光,木業工會會員鄒有執、程炎林,縣警備隊隊長石樹榮,縣工會組長胡占魁、會員李發炬等九名革命者進行百般殘害。
成子英等九人被匪徒捆綁在城隍廟露天戲臺的柱子上,上午8時許,匪徒們在廟院中心架起柴火,將九位同志身上捆上棉絮,澆上煤油,推入燃起的大火之中。成子英同志,手上腳上的繩子都被燒斷了,還想用他最后的一點力氣, 和土豪劣紳搏斗,他英勇地從大火里跳出來,可恨的匪徒,見成子英站起來,當頭一棒,打得他鮮血直冒,然后又將他拋入火堆。年僅16歲的青年團員鄒有執,也從熊熊大火中跳出來,死死抱住一個匪徒不放,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與敵人同歸于盡,卻很快又被匪徒推入火中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 九位同志仍大聲高呼:“打倒土豪劣紳!打倒貪官污吏!共產黨萬歲!”
“七尺之軀一爐而冶,千秋不朽九根靈芝”。九位同志雖然犧牲了,但他們用自己先死者的行動,喚醒了鄂東南近30萬的勞苦大眾,鑄就了陽新未來土地革命堅定的群眾基礎。(來自景區解說詞)
一磚一瓦
一草一木
講述著這片沃土經歷的浴血奮戰和滄桑巨變
這些歷史和英烈的故事
溫暖著、照亮著我們前進的路
如今烈士陵園先后被國務院確定為
“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”
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
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
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
國家AAA級旅游景區
這里也已經變成了孩子們
接受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地方